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德育树人 > 心灵驿站 > 心灵美文 > 正文
厌学与自尊
发布时间:2017-12-21 16:13:00 作者:管理员 来源:北大崇左附属实验学校 浏览次数:

\

   几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让我越来越重视孩子们自尊的发展,原于我发现了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与“父母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学习”形成了日趋火爆的冲突与矛盾。几年来,我的工作室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因自家孩子不想上学、逃学、厌学而苦恼的家长们,他们急切想通过我们青少年心理师的强劲功夫把他们无力拉回学校的孩子再重新送回学校。
   所以,我们面临着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家长们无助而动机极强地热辣目光,另一方面却是孩子们抗拒而委屈的回避眼神。我们又要平抚家长们心情,又要探求孩子受伤的心灵;我们既要宽慰家长们焦虑的心境,还要锐利发掘问题的根源;既要诊断明确,还要手到病除~~几年下来,我深深感慨“家长们的良苦用心”的同时,也深深为孩子们在本该自在成长的岁月里承受着他们无力改变的环境、文化、家庭压力下,还在奋力成长的心灵而叹息。
   无论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厌学,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不上学一定有不上学的根源。也许是来源学校的因素(比如:作业量太多,严格的规定,)也许是来源自身的人格因素(比如:内向自闭,胆小害怕,)也许是来源于人际问题(老师态度和同学关系)。
   今天,我们先撇开外在因素,先从孩子自身上解读厌学与自尊的关系。
   先来补充一个知道点:自尊是什么?自尊是我对自身价值的总体评价,既包括对自我能力的信念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情感(比如自豪,羞愧,自得,绝望等等)。为什么自尊对孩子很重要?自尊影响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看法,对学校、家庭、社会、世界的看法,从而左右他们的行为。低自尊的人往往会轻视自己放纵自己,或者胆小怯懦,害怕批评逃避挑战。低自尊还会影响到孩子们面对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影响适应学校和社会的能力,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晴雨表。 
   自尊的8个领域,学业胜任力、运动胜任力、社交接纳度、外貌行为举止、亲密友谊、浪漫吸引力、工作胜任力、整体自我价值感。
   在这场异常重视教育而又无从良好教育的历史洪流中,孩子们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重塑,如果我们执意要追寻现代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多“厌学”问题的根源,就必然要探寻那些引发孩子学习尊严感过低的诱因。换句话,就是孩子们的学习自我尊严感不足,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缺失。即自尊低。
   自尊对人做出怎样的选择决定有重大影响。换句话说,自尊可以起到动力系统的作用,有自尊更可能照顾好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高自尊的人往往能积极的照顾好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低自尊的人觉得自己不会有好结果的即使有目标自己也很难做到,所以倾向于放弃机会并且在逆境里缺乏弹性很难在逆境中坚持最终走出困境。即使低自尊的人和高自尊的人有相同的目标,但是却常常没有足够的动机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么就来看看蜜罐里生活的孩子们的心理——
   “自尊”。你觉得一个人,在家长的监视下学习,是不是过的有自尊的人生初级阶段?
   现代孩子们如果与我们当年粗茶淡饭的日子比,在物质上,那真叫作“有尊严”的丰厚。但你如果好“事儿”,你可以调查一下,有多少孩子会因为吃的好、穿的好,就会更加认为努力学习就是有尊严的生活。这段日子里,让我触目惊心的是:很多孩子是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更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逼迫着自己去不想去补课班。
   似乎为了紧紧抓住那一缕“面子”和尊严,家长们或者真的认为是为孩子着想,也或者就是为了“面子”的容光,或者是“里子”的焦虑,总之,要把本来就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的别人的事情,太过热情、太过忧国忧民了。
   蜜罐里的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蜜,并不是热情的监管,并不是填压的作业和成绩论英雄的教育环境。而是自由的空间、受挫的机会和想飞就飞的高远,这些恰恰是自尊形成的元素。
   再来看看谋杀孩子自尊的元凶经济理性”——
   大人们的痛苦和迷茫并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无疑加速了家庭成员们的集体心态的波动与恶化,全国趋之若鹜的大都市,在表面的繁华锦绣下,悄然成为幸福低谷。“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的人类心理,不可避免地被简单物化为收入和支出同时最大化。就真真的造成了内心辨别能力还尚代完善的孩子们一个重创。
   在每一次心理辅导中,我几乎都会测试性提问: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统一的不得了,几乎每个孩子的答案基本都是:为了生活的更好。当我们都知道“经济条件并不代表幸福指数”的今天,为什么还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们眼里,物质却成为了他努力的唯一标准。可见,我们大人有意无意的自身价值偏差造成了孩子们心理冲突,即,在本来就不是幸福的标准里衡量幸福、度量幸福、找幸福。其实,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一种能力,一种能坦然面对挫折、勇于承受挫折并不断完善的能力。
   Susan Harter认为,孩子的自尊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婴儿至幼儿期间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支持和积极关注。也就是对孩子的爱和支持不因孩子的表现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爱和支持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支持和鼓励,而是发自内心的把孩子看作一个有价值的人,让孩子知道,自己欣赏的是这个独一无二的他(她),无论优点或是缺点。具体点说来: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不盲目保护。比如,自以为孩子不能做某事,自己代劳);不把孩子和其他人比较。既包括不和具体的其他孩子比较,也包括不用差劲,没用,胆小等贬义的词汇贴标签,因为这种标签本身就是比较的结果。);在孩子没有顺从自己时,不用与孩子的关系相威胁。比如:再怎么怎么妈妈就不要你了,或者不喜欢你了之类的。除此之外,无条件支持和积极关注还包括倾听。因为倾听可以最好的表达你对他的观点的重视,家长们往往会只顾教育孩子,说太多而不去考虑孩子是怎么想的,这就是说教了。为何无条件支持和关注可以带来高自尊呢,Susan Harter认为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把积极的关注内化,用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赞赏自己,拍拍自己的后背,给自己心理上的拥抱”。
   二是来自与8岁之后,在和集体/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感受到自己是能干、令人满意的。Susan Harter强调,孩子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而只要在那些自己觉得重要的领域感到自己能干就可以产生一种整体的自尊感。Harter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个智力水平类似的小孩,一个擅长运动一个擅长社交,但是一个自尊高,另一个自尊却很低。这正是因为,自尊低的小孩觉得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对他很重要,另一个自尊高的小孩觉得自己差点的那个领域不太重要,因此不会影响到自我评价。再细想一下,对于孩子而言某个领域的重要感从何而来呢?一是内化了父母/老师的看法。比如父母/老师天天和他念叨考试很重要,他也就把这种看法内化了。二是自身投入的时间。这点很好理解,对一件事情付出越多,就越倾向于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否则,为不重要的事情付出太多时间,这是有矛盾的,心理学上叫做认知失调。三是内化了大众传媒的观点,或者说是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吧,比如说孩子天天在电视上看到女生要漂亮减肥,整容之类的东西,就会觉得身材啊外貌啊对他们很重要。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了,孩子无论在哪一方面有所长,将来都能够发展得好。二来,每个小孩都是天差地别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在同一方面很擅长。通常父母觉得小孩某一科成绩不好,就会一直在小孩面前强调重要性,周末还让孩子参加补习班来补课。但是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小孩觉得这个科目我付出这么多,这么重要我却学不好,自尊受伤。相反的,支持他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面多投入,得到收获,小孩的自尊得到提升,就会有自信去面对所有困难和挑战。 
   Susan Harter还提到儿童自尊提升的四个方面:
   第一,找出儿童低自尊的原因,并帮助他确定擅长并且重要的领域。
   第二,给予儿童情感支持和社会性赞许(来自成人和同伴的支持同样重要)其他成人或者同伴对他的评价,尤其是那些他觉得重要的人。
   第三,如果儿童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能提升自尊,做很多很容易就能做到的琐事,不如去做一些有挑战和难度的事情更能让人产生真正的满足感。
   第四,挑战自己,面临一个新问题时勇敢的去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时自尊就得到提升。
总之,帮助孩子确立重要领域,成人和同伴给予孩子情感支持,鼓励,鼓励孩子确立目标,并且达到目标,同时帮助他们面对困难。(本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bdczfz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 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 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热词搜索:厌学与自尊

分享到:0
网友评分: